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:古法酿造品质酱油 匠心传承幸福味道
更新时间:2024-04-03 16:08:03

BAF5E359-C79D-4397-8BBB-3B7C1FEE851A.jpeg

永兴诚“五比一”酱油文化产业园俯瞰图

“赤水河,万古流,上酿酒,下酿油;将茅台郎酒留在了上游,把合江酱油留在了下游”。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镇赤水河畔,一个个酱缸整齐摆放,甚为壮观。凝神静气,一股浓浓的酱香扑鼻而来。民谣中传唱的合江酱油在这片土地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,成为泸州合江一块远近闻名的金字招牌。

据了解,合江县位于长江和赤水河交汇处,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,雨量充沛,日照充足。全年接近无霜的气候条件以及弱酸性泥土的生长环境,最适宜优质小黄豆生长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,为酿造传统好酱油提供了绝佳条件。该县酱油酿造技艺自汉武帝时期便有迹可寻,此后历经千余年发展延续至今,被中国调味品协会授予“中国传统酱油酿造之乡”荣誉称号。

近年来,为赋能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,合江县深入挖掘老字号百年酱油文化资源,积极扶持发展传统酱油酿造业,现已拥有国家级和四川省级非遗传统酿造技艺酱油企业各1家,酱油小镇建设也已初具规模。

77747796-57AF-4390-95B5-FC6D7150DD01.jpeg

工人师傅们翻晒酱醪

伴着初春的暖阳,走进合江县永兴诚“五比一”酱油文化产业园大桥基地露天晒场,工人师傅们有的将酱缸打开进行翻晒,有的反复翻晒酱醪,有的一遍遍淋油,让每一滴酱油裹满阳光的味道。他们忙碌的身影和“十万酱缸,酱香画廊”的美景交相辉映,呈现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乡风淳的美丽乡村画卷。

据介绍,该产业园是合江县传承与发展酱油文化的“主阵地”。项目由专门从事传统酱油生产的百年企业—四川省合江县永兴诚酿造有限公司(下称“永兴诚”)投资建设。项目规划为大桥镇和先市镇两个基地,规划用地600亩,建设具有10万口传统酱油晒露缸规模的酱油园,形成了“十万酱缸,酱香画廊”无限风光。

何为“五比一”?永兴诚“五比一”酱油酿造技艺第六代传承人、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德平介绍,我们只用四种原料,黄豆、面粉、盐、水,历经筛选原料、浸泡、蒸焖、冷却摊晾、拌和接种、制酱黄、制酱醪、抽取酱油、原油陈酿九大古法工序。9道核心工艺,1095天日晒夜露,再进行2年原油陈酿的二次晾晒工艺。最终,“五斤酱醪抽取一斤酱油”。

“‘五比一’酱油棕红铮亮、粘稠适度,酱味绵长、醇正柔和、挂碗留香,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,是名副其实的舌尖上的非遗。”四川省合江县永兴诚酿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自豪地称赞道。

在坚持传统酱油酿造“日晒夜露”核心技艺基础上,“永兴诚”守正创新,引进自动化智能化的大型圆盘制粬机,高温瞬时灭菌系统,自动化灌装生产线,酱油储存,自动化清洗系统等配套设施设备,提高了效率,保证了质量,将百年企业的非遗技艺,传承、创新、发展、壮大。项目全部达产年产传统酱油可达10000吨、食醋3000吨,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,实现税收2000万元。2008年,该公司获得“四川省老字号”企业荣誉称号,“五比一”酱油酿造技艺于2011年6月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2022年,“五比一”酱油被评为中国消费者喜爱产品。

此外,“永兴诚”还将酱油文化和荔枝文化、农耕文化、红色文化、历史名人等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,打造集非遗技艺体验、酱油文化博览馆和研学基地于一体的产业旅游观光区。目前,永兴诚酱油文化博览园在乡村振兴、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起到的良好示范作用,已成功创建为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和四川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。

据了解,“永兴诚”在合江县大桥镇和先市镇共计建立1000多亩大豆种植基地,鼓励和帮助近千名农户种植大豆。对村上实行扶持奖励政策,聘请四川省微生物学会、四川大学农产品研究院专家指导种植户进行科学管护。大豆收获后,按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全部回收,用作酿造“五比一”酱油的原料,极大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。

据悉,“永兴诚”提供了就业岗位150人,土地流转年带动220农户固定分红,年收购农民竹编酱油晒露缸盖5万个,收购大豆2500吨、面粉1000吨,公司项目每年直接带动就业和农民增收达到3000万元以上。

李红介绍,未来,“永兴诚”将继续发挥企业优势和承担社会责任,切实推进永兴诚酱油文化博览园建设工作,将百年企业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传统酱油酿造基地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基地、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、中小学生研学营地,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,实现百姓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(中国城市网 李庆 尹红萍)

返回顶部